找到相关内容271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——提交“普贤与中国文化”学术讨论会论文

    于心部的地方,因为心部只求悟心体的空无有相,而界部在无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对光明的修习,同时提出以永离取舍、双融无分别的智能,将轮回涅槃等一切法都归于无有空或执的法性中,并用轮回涅槃无二分别的灵明智性来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4885643.html
  • 于僧最高 于山最古——慧远·净土宗

    佛法情无取舍,识者自然察之。”果不其然,不久朝廷便遣使修书致意,遗米安抚。   由于慧远“内通佛理,外善群书”,殷仲堪赞之学识“实难庶几”,因而受到了广大文人学士隐者的普遍欢迎。彭城(今江苏徐州)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985892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解义慧剑释》讲记 第六课

    推出来的结论真的是千真万确,没有任何错谬之处,这样的道理非常好。   学过宗派的人应该要会取舍,不要天天都是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当中,自己也是身心不安。担心:战争来的时候我往什么地方逃啊,是往下去还是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解义慧剑|般若|窍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486464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解义慧剑释》讲记 第八课

    既然这样,那就应该像讲因明的时候那样,总相自相混为一体进行取舍,只要对方了解了意义就已经可以了。否则,事物的真正本体永远也得不到。因此,任何一个法,包括佛法,在辩论、分析的时候,大家千万不要在词句上跑。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解义慧剑|二谛|窍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0214786466.html
  • “心”的佛教之最终成熟

    传灯录》卷二十八载马祖道一示众语录曰:   道不用修,但莫污染。何为污染?但有生死心,造作趣向皆是污染。若欲直会其道,平常心是道。谓平常心无造作、无是非、无取舍、无断常、无凡无圣。……只如今行住坐卧、...

    陈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25386649.html
  • 法统之争——菏泽洪州禅法之考察

    、无是非、无取舍、无断常、无凡无圣。经云:非凡夫行,非贤圣行,是菩萨行。  这里提出平常心是道的修道观,而其中所引的“经云”,也恰恰就是《维摩诘经》中的“非凡夫行,非贤圣行,是菩萨行”。这很容易让人们...

    何照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2187042.html
  • 晚唐五代洪州禅对儒、禅者之影响

    史》)可知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。  《全唐诗》里存有他的七首诗,几乎都是与洪州禅有关系的。如《杂诗》其五:  日用事无别,唯吾自偶谐。  头头非取舍,处处没张乖。  朱紫为谁号?北山绝点埃。 ...

    朴永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3087052.html
  • 《高僧传》的史学意义

    尤其不赞成宝唱对入选僧人的取舍原则。宝唱立传的对象主要是知名度大、享有各种世俗荣誉的僧人,那些超绝尘世的高行僧人反而多被遗漏;这类人即使被列入传中,宝唱在行文时也以避免繁广为辞删去其“高蹈独绝、辞荣去爱...

    路则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90387370.html
  •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

    廓然莹彻周沙界。万象森罗影现中。一颗圆光非内外。   豁达空。拨因果。莽莽荡荡招殃祸。弃有着空病亦然。还如避溺而投火。   舍妄心,取真理。取舍之心成巧伪。学人不了用修行。深成认贼将为子。   ...直下便见,拟思即差,又谓大乘非空非有,亦空亦有,乃外道四句百非之理,与大乘法,相隔天渊。   〈灯录〉神会大师示众云:“无作乃攀缘自息。”   取舍之心成巧伪。   志公〈大乘赞〉云:“法性本来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0288602.html
  • 阿育王传(1-4卷)

    海龙王所欲取舍利。龙王即出请王入宫。王便下船入于龙宫。龙白王言唯愿留此舍利听我供养慎莫取去。王见龙王恭敬供养倍加人间。遂即留置而不持去。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。金银琉璃以严饰之。一宝箧中盛一舍利。...

    安法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75088684.html